纪中展(知识分子):如果从内容付费的角度来讲我极不看好,天花板极低、用户太少,想收费的人太多。所以相信的是不断实现构想规划对应市场匹配的团队,而不是创业者。 一开始几个合伙人凑钱开发了3款同城社交产品,市场表现均不温不火,用户量也始终上不去。
这是过去主流的一种方式,但这其实是一个悖论,品牌怎么能够接受“不动声色”呢?第二个阶段,就如马东在《奇葩说》开创的“花式口播”,够有趣够吸引人,但当所有品牌都玩起花式的时候,再有趣的口播都会被消耗掉。 前有神奇百货95后CEO王凯歆,破产复出之后成为了朋友圈微商;后有地铁扫码的姑娘们自称“创业者”,在多次叨扰乘客后产生冲突被拳脚相加。 当初优步中国年轻人那种被出卖的感觉就特别强烈,赶集的员工们在58想来也有很多心酸,而土豆员工在优酷又有多少发展机会? 还有一类公司有稳定的粘性客群,但目前价值变现的机会还不明朗,所以宁可等待,这类公司的上市意愿就不是特别强烈,比如豆瓣、知乎、果壳。
把这件事做到极致,是我们在内部运营或很多创新方面要做的事情。 一位做了两年号的朋友告诉我,如今广告分成没以前那么好赚了,去年百家号刚开始推广的时候,补贴非常丰厚,他一篇稿子最多能赚6000多块的补贴分成,但现在,正常情况下,一篇稿子赚到1000多块钱已算不错了。
他们以创业为由,打着同情牌,获取别人注意。 但凡王功权投资过的企业,一般会收到明、暗两张纸条。